不来梅出版的《威悉河信使报》以“印度到底会是更好的中国吗?”为题,刊发评论指出,作为人口老化、缺乏劳动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,德国必须拉拢印度。
“这个占据了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有著充足的发展动力。它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,其GDP总量位列全球第五,超过了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加拿大这四个G7国家。俄罗斯根本没有挤进前十,哪怕在金砖五国中也只能排名第四。14.5亿人口的印度还是一个民主政体,从地缘战略角度而言,这就是针对难以预测的专制大国中国理想的制衡力量。”
作者承认,印度近年来出现了专制的迹象,但是今年的大选中,总理莫迪的政党失去了议会绝对多数席位,说明该国的民主具备了纠偏能力。在经济方面,尽管印度在许多方面依然显著落后于中国,但是其发展速度惊人,因此和印度合作的机遇依然大于挑战。
柏林出版的《日报》反对这一观点。该报评论以“印度不能取代中国的贸易伙伴地位”为题指出,就算欧盟能够在今后几个月内快马加鞭签订已经谈判了整整17年的自由贸易协定,也无法让印度成为中国市场的替代。
“虽然印度现在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数一数二,2023年达到了7.6%——但是它原本的基数很低。2023年,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.55万亿美元,这只相当于中国同期水平的不到五分之一。贸易方面的数字也比较惨淡,2023年德国对印度的出口总额仅为178亿美元。”
当然德国政府在意的并不只是贸易,柏林方面也希望印度能够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发挥调解人的作用。“这方面的盘算恐怕也会落空,因为印度是普京这场侵略战争最大的受益方之一。由于西方对俄罗斯石油实施禁运,因此原本卖给欧洲的石油现在都卖给了印度——而且价格还低得多。这并不违背西方制裁,因为它使得普京为战争付出的代价更大了。但是如果俄罗斯的损失就意味著印度的收益,那么莫迪总理也就不会采取行动来结束这场战争。”
作者最后总结道:“和印度加强贸易关系是没错的——但是不会带来任何地缘政治上的改变。”
《法兰克福汇报》则以“印度不是中国”为题,刊发短评指出,不管出于经济原因还是地缘政治考量,和印度加强联系对于德国都是有益处的。但重要的一点是,“应该将印度视为拥有自己经济特色的独立大国,而不是首先将其视为中国的替代品”。作者认为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,印度也不一定就要走中国的快速工业化道路。“印度会走自己的路,仅仅因为官僚主义的存在,这条道路就不会是平坦好走的路。尽管如此,德国经济界只要有足够的耐性,就能够在印度次大陆寻找到很多的机会。”